十八大演讲比赛德语系董佳丹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11级德语系学生,董佳丹。今天我演讲的话题是《未来的掌舵人》。

不知您是否知道孟广彬这个名字?或许您不知道,但是如果您有幸走进哈尔滨师范大学江北校区西北角的修鞋小屋,看到那原本灰暗的屋子因墙两边贴得满满的荣誉证书而瞬间迸发出无限光彩的时候,您会记住这个名字,孟广彬。

那您是否知道杨守伟呢?或许您不知道,但是如果您在中秋前一天恰巧走进了这一间康复室,看到了那个为了给36个一岁半的孩子喂饭而忙碌得不知停歇的身影,您会记住这个名字,杨守伟。

那么巨晓林呢?当您看到一名攥着小本不停记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工人,当您翻开被一线工人称作“宝典”的接触网专著,却发现作者居然只有“高中”学历的时候,我相信,您一定会记住这个名字,巨晓林。

孟广彬,修鞋匠;杨守伟,福利院工人;巨晓林,中铁局的农民工。此外还有不胜枚举的2267个名字……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却拥有同一个身份——十八大代表。

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有人问我:你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会犹豫不决,但这个答案绝不会是修鞋匠、福利院工人或者农民工。在我的意识里,我是我父母二十年来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所在,我是我所有母校的骄傲,我是我祖国未来的脊梁,我如何能将“光明”的未来“断送”在这样的岗位上?

可是当这些从我不曾正视过的岗位上脱颖而出的人们成为我们的代表,去投票选举出我们未来的引航者、掌舵人,我想,或许有什么地方,我想错了。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的100周年校庆时曾经对我们大学生提出过这样的希望,希望我们能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什么?因为“时际非常,吾人之责任尤重!无论精神物质,两不可忽!”

可是看到有那么多作为“责任尤重”的大学生,满腔热情地来到就业市场里却屡屡被拒,“高不成低不就”的时候,我想,或许有什么地方我想错了。

当我正苦于调整自己的世界观时,我的一位同学正苦于这次国奖上的失利,于是便有了下面这样一番对话。

我:“不用特别在意这次国奖的失利。你是做大事的人,你的成绩无可否认,得奖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等你真的成功了,名誉是水到渠成的。”

D:“是的,这次失利只是一个国奖而已,四年里哪一年去拿似乎都一样。但实际上有一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实现远大的理想常常需要一步、一步稳健的积淀,或者说,机会常常是一环扣一环的。眼前那些看起来可以说‘算了’的东西很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之后的整条道路。”

我:“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你肯定知道霍金的宇宙历史观吧?或者应该说是他推崇的多重宇宙历史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认为曾经产生过多个宇宙,最后可能是我们这个或者我们以及除了我们这个之外的几个保留了下来。我觉得颇有道理。人生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宇宙历史的一个可能性,每个人都在表现着人生的一种可能。我在生命中做出的这个选择(最后导致了自己成为了几十年后的那个特定的自己)在我们看来是随意的,但是在宏观上看来却是确定的。而你就是宇宙历史中一个淘汰劣者之后优胜的可能,我坚信这一点。”

D:“的确,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不是只有这一个办法。但是成功的过程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就好像一个人残疾了,如果他身残志坚,可能某一天他还是能成为伟大的人。然而这成功的过程却变得异常艰辛。”

对话就在这里结束了,而我们所争论的话题为,这一次国奖的失利是否决定了他的未来。

显然,我一直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他的未来早就因为他那一丝不苟的性格、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全身心的投入而决定了。可是他的答案却向我展示了一个他所生活了二十年,并将一直生活下去的世界,一个除了努力就是更努力的世界。尽管这次他与国奖失之交臂,可毕竟也曾与它近在咫尺。而我为何从来都觉得它远在天边?因为就在我刷剧、刷微博、刷状态的每一分每一秒,他都紧紧地握着笔杆刷题、刷分、刷绩点。他今天“自然而然”的成就,哪一点不与他平日里的争分夺秒息息相关?

今天孟广彬、杨守伟、巨晓林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13亿人中选出来的2270名代表之一,可是我们不也看到了,孟广彬在过去的25年里,义务修鞋12万余双,杨守伟在过去的13年里,救回了、照顾了、送走了几百名5岁以下的孩子,巨晓林仅凭高中学历就自学学完了30多部专业书籍,记下了70多本26万字的笔记,最终熟练掌握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的全套技术。正是那一点一滴的努力,正是那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细流汇聚,百川归海才积淀成为今日成就的深度啊!

是啊,我之前错了,错得离谱。谁说我这“责任尤重”的大学生二十年后一定会成为未来的引航人?只有那些脚踏实地、主动奉献并持之以恒的人,才是足以担当重任的人,才是二十年后我们真正的引航者、掌舵人!

而现在,就让我们以学习的姿态,以积极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来迎接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