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演讲比赛传媒学院贾玮:不好意思荒芜的——青春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传媒学院的贾玮,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这场演讲:不好意思荒芜的——青春。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样才是精彩的青春?你们会怎么回答。也许,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精彩的青春应该要有共同的信仰和深刻的革命友谊;又或者,对于在座的很多评委老师们来说,青春应该在梧桐满天的校园和白衣飘飘的年代。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样的精彩才是不好意思去荒芜的青春呢?

还记得,大一刚进来的时候,和爸爸妈妈把上外好好地逛了一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下沉广场上立起的那三个单词:dream ,conviction and love. 据说每年有很多的毕业生都会在临走前爬上这个塑像合影留念,以此来纪念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润之年少立志,能当大任,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谓梦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动乱洪荒,转战南北。小平三起三落,硝烟不减,开太平之心不灭,此谓信念;孜孜不倦,十年如一;素不相识,出手相助,此谓热爱,彼谓大爱。

还记得两个星期前我去华师大接一名教授来我校做讲座,在采访中我们聊到了理想。在那个动乱的70年代里,他的理想特别简单,就是读书与写作。直到今天,他也仍然坚持着这个梦想。他的文字是人生悲剧中的微笑,荒谬命运中的浪漫。面对中国社会伦理道德日益缺失的困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他一位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针砭时弊、酣畅淋漓;他是一位资深的历史学家,博古通今,帮助我们从历史现象中看懂今天的中国。他叫许纪霖,是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以理想的名义做一只燃烧的蜡烛,把自己点亮的同时也努力照亮身边他人。

暑假的时候,我去云南省临沧县的一个小乡村参加了支教,认识了英语学院的一个学姐。今年是她去那里支教的第三年。连绵的阴雨,孩子们再冷的天里也只能穿拖鞋,因为唯一的那双鞋子湿了,家里就再没有换的;没有食堂和餐桌,孩子们每天吃饭也只能蹲着,那一个小小的碗里永远也只有一份肥肉汤;不算标准的普通话,一个学校只有仅仅6名老师,语文、数学、体育、美术,常常落在同一个老师的身上。学姐说,就是这些,给了她信念,让她年年乐此不疲。她叫陈蕾,她现在读研究生一年级,她明年暑假还去。

我也同样认识这样一个学长,他是同济大学的毕业生,现在已经工作。但在上海的乃至全国的辩论界上,他是英雄。从接触辩论开始,他全身心投入,将同济大学校队辩论风气发扬广大,带领同济大学数次攀登世界华语辩论大赛的最高峰。在他看来,辩论赛是才学,智慧,思想的神殿;也是青春,浪漫,疯狂的舞台。前者为神,后者为魔,神魔之辩远比剑气之争来的更为精彩。而最让我折服的是,大四那年,在一封递送给学校的申请书上,他这样写到:于学校辩论队,吾身负将尽而未完之事业,心怀满腔热爱,望学校批准我延迟一年毕业。他叫杨皓,他选女朋友的标准是她喜欢他辩论,他卖保险的原因是从中能找到辩场上的感觉。

也还有这样一位姑娘,她现在就站在这个台上,她就是我,一个从神秘湘西走出来的土家族女孩儿。沈从文的故事,宋祖英的妙音,那一片土地给予了我淳朴的个性和无限的热情;走出大山,来到上海,我看到了发展的中国,心里燃烧着奋斗的激情和高昂的志气。今天是11月8日,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日子,作为一名刚转正不久的中共党员,也许我还年轻,我还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给我的国家、我的信仰带来什么不一样,但我还有青春。

前两天的我刚刚步入19岁,最好的朋友给我写了这样一张明信片:在这个大学的一年以来,我一点点看着你成熟,看着你强大,并且一直保持着你之所以为你的财富:善良而真挚,敏感而热情,知事理而不浮躁。我不希望你停止追求的步伐,不管在过程中你会有多少变化,不要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放弃去尝试新事物的机会。

而今天坐在下面陪我一起来参加演讲比赛的,有一位辅导员老师,他有的时候很正经,在我常忙得昏天暗地时还不忘盯我读书,他说,一个优秀的学生每个月要读上4、5本好书;有的时候他在路上遇见我,又会以最欢快的音调叫我知性学姐;有这样一个朋友,当我们因为对辩题理解不同的时候,他会在学弟学妹面前丝毫没有绅士风度的和我吵得不可开交,可我每每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也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还有很多刚刚认识不久的学弟学妹们,虽然我们没有很多一起经历的青春时光,但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我们都在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为组建一个共同的家庭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就是和你们在一起,在这条跌跌撞撞的成长之路上,我开始了解了青春的意义。

我希望,三年以后,当我要从上外的校园里走出去的时候,我已经实现了我的理想,或在正要实现它的路上,我的耐力持久,信念高洁,我的胸怀宽广,满怀能容忍天下的大爱。这样,当我再次面对下沉广场的那个塑像时,我能骄傲的说:梦想—信念—爱,我做到了,我没有荒芜我精彩的青春,我希望你们也没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