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十八大,发扬大学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的一点认识和思索

最近一个时期,我着重自学了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理论的实践价值和指导作用。我认为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新的思想高度,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把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在我们大学更加牢固地确立起来,推动我校教学科研创新发展。为此我思索一下几个问题,不知是否对路。

作为一个离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立场是终生的使命。做一个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员,要坚持不断地提高执政能力,全心全意一生为人民服务到底,具有这种能力就要依靠刻苦努力学习,依靠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认真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完成终生使命。我校党委在2009年就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并且加强了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今年在党委的支持帮助下,我校后勤总支还建立党校,进一步推动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发挥了共产党员带头创优争先模范作用,使各项工作获得了新的成就,体现了党的领导作用,这些举措非常鼓舞了全校职工的信心,从而启发了我的一些思索。

发扬大学精神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兴繁荣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大学精神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我国自古以来几千年的历史中为什么能够出现儒家、道家、佛家、发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众多的学术流派?为什么能够涌现出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孙子、管子等流芳千古的杰出文人才子?为什么嫩巩固产生出《易经》、《道德经》、《诗经》、《论语》、《孟子》、《孙子兵法》、《春秋》、《左传》和四大名著等等影响久远、代代相传的巨著?追其根源,都是高级人才名人逐渐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都是才子举办“大学”创新奇才所著的各种名著。

大学精神是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民,在止于至善”“修身养性,成才立业,治国安邦”的道理,我参阅了一些大学的校训,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四川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乃笃志,问乃近思”,东南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中山大学的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等等。这些校训都是吸取引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遗产,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都体现了和树立了大学精神。故些我认为大学应该不弃,不忘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文明的精神力量。

我校创办国际化的外国语大学,具备了许多特色优势;其中最大的优越条件是国际化人才聚集众多,许多老教授老干部老领导,老党员老教师大多在国外留学、考察,担任过驻我使节,对许多发达国家和古老、文明、文化、发展历史都较了解,特别是对现代化、科学化、工业化的民展过程均较明知,对这些国家社会变化人情风俗、语言、习惯、社会关系、宗教信仰也较熟悉,有的同志深有研究,因此发挥这个优势,对我校国际化和贯彻落实科学娄展观是最大的优势和力量。

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曾奉中央对外贸易之命,委派赴西欧,若干国家调查研究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如何扩大出口贸易的任务,经过近二年的观察,其中我也曾参观了解过英国剑桥大学、德洪堡大学以及香港等大学:特别对洪堡大学,是在十九世纪由普鲁士教育大臣,著名学者,威冯。洪堡,所建的柏林大学生,后改为洪堡大学,是他发起打破了长期沿袭的修道院或办学传统,改变了大学僵化保守停止不前危机重重的局面,使大学的功能从培养人才、扩展到科学研究:科教合一,全面推选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不仅使洪堡大学突发生机,面且推动国全德的科学研究实践,使德国一举成为工业强国。因此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很快传播到欧美各国,成为众多大学的效仿榜样。那时我国的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期间正是参照了洪堡大学模式,实现了北大从旧式学堂向现代的转变。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很值得我们思索研考。我在主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工作进了曾试想过这种办学精神,但文化大革命运动突发了,只能如今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反思而已。

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精神的核心、灵魂是生命线,是优良校风、学风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对大学要求是:

求知、求实、求真、求新、探索真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殿堂,是聚集古今中外知识、融汇人类各种文化、文明遗产“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尊重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人才,是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国运、是不僵化、不违信,思想解放、不受约束、不固执、不盲从,勇于突破现状,超越过去,挑战权威、从事科学实践研究的基地。因而必须做什么、干什么工作都得实事求是,先要弄清楚“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号的思维方式,才能树立科学发展的原则、教学、科研,同样要讲真情、说实话、不能弄虚作假,不去追求高质量、高水平、容忍道德的堕落,应大力提倡科学实践为真理乃斗争的精神。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培养人才为本的宗旨:习近平同志在去年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对高校的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我记得大意是:要把高校建成培养人才的园地,培养德才兼备以德领先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要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园地。要实现这个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为指针,必须切实、落实以人为本,以培养人才为本,为出发点,落实点,大学就是以人为本的事业,要以培养人才为我们的最高理念,永恒主题、第一职能,离开这个主题,这个职能,就不叫大学,所以大学的所有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都就对学生充满爱心、充满热情、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成功成才负责,为学生的命运负责、人才的培养不同于物质生产、产品不合格可以报废,可以再制造,而人才是不能报废的,必须全面负责,不难保成功,爱才为命,求贤若渴,这是教育家的职业天性,一个好老师,应当既会教书又会育人,既是启蒙者又是人生的领路人,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识才有眼、育才有主、不能工巧匠埋没人才,才能培养出有胆识,有竞争力,有创优争先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一流水平的人才,这才称为一流的大学。

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左”路线历史的教训:把大学作为阶级斗争的战场,当作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把知识分子当做专政对象,把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宗旨、主题、任务遭受了莫大的损失浪费、走了许多弯路,这个血的考试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三十多年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建设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为中心的正确方针路线的指引下,伟大的祖国,人民已获得了走向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社会生活、文化现代化的道路,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科学实践知识财富,对如何创办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十八大的胜利召开,鼓舞下更加振奋精神创造出新的成果奉献于人民。(作者系我校党委原书记、离休干部  韩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