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这是中央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形成了许多新的重要阐述。一是思路上有新概括。明确强调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能否有效承担起这一重大责任,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命题。二是目标上有新要求。强调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特别提出了加强科技体制机制保障、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目标要求。三是任务上有新部署。明确了强化企业主体、加强协同创新、完善科技管理、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内容,指出要把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四是政策上有新突破。既强调要落实好已有政策,又强调要总结推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试点政策,同时根据形势需要提出新的政策措施。这些重要阐述,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最新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当前,世情、国情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既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扎扎实实地坚持并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从世情来看,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迫切需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新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就是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交汇融合、交织影响,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影响深远。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暴露出现有发展模式的深层次矛盾。这种矛盾,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失调,另一方面是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模式与知识技术密集的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价值取向不相适应。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只有依靠科技创新,通过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相互配合,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绿色、可持续发展。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科技被历史性地推向了发展舞台的中央。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以科技体制改革的新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拓展新的空间,用科技创新引领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努力开辟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
  从国情来看,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新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的最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这一重大任务对科技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责任。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两个最成为我国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的核心要求,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责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依存度必须大幅提高。
  从科技创新自身来看,深入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新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进而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谈不上全面小康,也谈不上现代化,甚至得不到国际上的尊重。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我们应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深化对这一目标的认识。目前,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不到10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科技界、经济界和全社会的期待,在科技体制改革上切实加大攻坚克难的力度,取得更大的进展。
  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更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排头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以来,北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和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敢为人先,勇敢前行,克服了许多障碍,实现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高端发展、内生增长。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首都创新精神培育工程、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出台一系列先行先试的试点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人才特区,创新政府资金支持方式,积极培育和壮大技术市场,积极营造和优化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国内外大批优秀企业和顶尖人才在北京创新创业,推动了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也为国家探索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北京的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90亿元,占全国的近40%,其中80%辐射到全国其他省区市和出口。中关村总收入占全国高新区1/7。北京拥有全国约1/3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全国约50%的院士在北京工作,科技创新资源占绝对优势。2010年,北京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GDP的比例为5.82%,居各省区市之首。可以说,北京科技创新工作走在了全国的最前沿,给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世情、国情、科情深刻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北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长期以来,科技部与北京通过部市会商机制,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协作关系,有效整合了科技部和北京的创新资源,促进了北京经济社会和国家科技事业的共同发展。新阶段,科技部将与北京继续加强协作,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促进北京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了实现这一目际,科技部和北京市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探索新途径,做出新成绩。
  一是在实施创新驱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在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北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好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作用,汇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益,强化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支持北京承接和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重大科技工程,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支持北京建设创新孵化基地和重大科研设施,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科技和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等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文化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民生科技,让科技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支持重点高校、大院大所加强基础前沿探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二是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中心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北京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科技部与北京要互相支持配合,协调各方科技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政策,更加广泛、更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北京进一步成为汇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地。支持北京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全要素、全社会北京模式,推动北京技术成果交易走向国际,成为国际技术交易的集散地。建设一批有特色、专业水平高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不断优化大中小企业公平发展的环境,优化科技金融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模式建设,尊重市场规律,扩大高校院所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让科技创新资源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三是在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北京的国际大都市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创新要素加快转移、重组的重大机遇,深化科技对外开放合作,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支持北京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份和相关地区的科技合作,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强化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有广大科技人员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北京一定能够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的更大跨越,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此文系作者在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本刊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